一、抗氧化应激,减轻肝细胞氧化损伤
肝脏是体内代谢活跃的器官,易受内外源性因素(如酒精、药物、毒素、高脂饮食)诱导产生过量活性氧(ROS),引发氧化应激,导致肝细胞膜损伤、DNA 断裂及蛋白质变性,最终诱发肝损伤(如酒精性肝病、药物性肝损伤)。
漆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是其肝脏保护的核心机制之一:
其分子结构中的多个酚羟基可直接清除 ROS(如超氧阴离子、羟自由基),降低氧化应激水平;
可上调肝脏内抗氧化酶(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、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-Px、过氧化氢酶 CAT)的活性,增强肝细胞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;
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(如丙二醛 MDA)的生成,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。
例如,在四氯化碳(CCl₄)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中,漆黄素可显著降低肝脏 MDA 含量,提高 SOD 和 GSH-Px 活性,减轻肝细胞的氧化损伤。
二、抑制炎症反应,缓解肝脏炎症损伤
慢性炎症是多种肝脏疾病(如非酒精性脂肪肝、病毒性肝炎、自身免疫性肝病)的共同病理特征,炎症因子(如 TNF-α、IL-1β、IL-6)的过度释放会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和肝组织纤维化。
漆黄素可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抑制肝脏炎症:
抑制 NF-κB 信号通路:NF-κB 是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,漆黄素可阻止 NF-κB 从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,减少其对 TNF-α、IL-1β 等促炎因子的转录激活;
下调 MAPK 通路活性: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(MAPK,如 p38、JNK)的激活会促进炎症因子释放,漆黄素可抑制其磷酸化,减弱炎症反应;
减少炎症细胞浸润:抑制肝脏内巨噬细胞、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,降低局部炎症反应强度。
在非酒精性脂肪肝(NAFLD)模型中,漆黄素可降低肝脏组织中 TNF-α、IL-6 的水平,减轻肝小叶内的炎症浸润。
三、调节脂质代谢,改善肝内脂质堆积
非酒精性脂肪肝(NAFLD)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,其核心病理是肝内甘油三酯(TG)异常堆积(脂肪变性),与胰岛素抵抗、脂质合成亢进及分解不足密切相关。
漆黄素可通过以下途径改善肝内脂质代谢紊乱:
抑制脂质合成:下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- 1c(SREBP-1c)的表达,该蛋白是调控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,其活性降低可减少肝内脂质从头合成;
促进脂质分解:激活 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(AMPK),AMPK 是能量感知分子,其激活可促进脂肪酸 β- 氧化(通过上调 PPARα 等靶基因),加速肝内脂质分解;
改善胰岛素抵抗: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减少游离脂肪酸向肝脏的异常转运,从而减轻肝内脂肪沉积。
动物实验显示,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经漆黄素处理后,肝内 TG 含量显著降低,脂肪变性程度减轻。
四、抑制肝纤维化,延缓肝脏硬化进程
肝纤维化是肝脏长期损伤(如慢性炎症、氧化应激)后的修复过度反应,其特征是肝星状细胞(HSC)活化并大量合成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(ECM),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。
漆黄素可通过抑制 HSC 活化和 ECM 沉积来抗肝纤维化:
抑制 HSC 活化:HSC 的活化是纤维化的起始环节,漆黄素可下调转化生长因子 -β1(TGF-β1)的表达,而 TGF-β1 是诱导 HSC 活化的关键细胞因子;
减少 ECM 合成与沉积:抑制胶原蛋白 Ⅰ、Ⅲ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(TIMP)的表达,同时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(MMP)的活性,加速 ECM 的降解;
抑制上皮间质转化(EMT):减少肝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化,从而降低纤维化程度。
五、保护肝细胞,抑制细胞凋亡
肝脏损伤时,肝细胞凋亡过度会加剧肝功能障碍。漆黄素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信号通路(如线粒体通路、Caspase 家族)抑制肝细胞凋亡:
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稳定,减少细胞色素 c 的释放,从而阻断凋亡启动;
下调促凋亡蛋白(如 Bax、Caspase-3)的表达,上调抑凋亡蛋白(如 Bcl-2)的水平,平衡细胞凋亡与存活信号。